Chicken John

对宿命论的另一种解释——《你一生的故事》

之前Sylvie向我推荐过一本书:特德·姜的短篇科幻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是一位以作品质量而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截止至今他仅仅发表了十五篇短篇科幻小说,并凭借这些荣获四次星云奖和四次雨果奖。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收录了他所有的作品,其中的同名短篇获得了1998年的星云奖。

我们抽时间一起读完了这本不厚的小册子,感叹作者设计之精妙。2017年后,消息闭塞的我才得知《你一生的故事》被改编为电影《降临》,于去年11月份在北美上映,并且在国内也会排入春节档之前,想必最近已经有在放映了。迫不及待地拉上好友去附近电影院欣赏一番,出来时感叹电影版改编的差强人意,好友则在懵逼(和语言无关,唯一没听懂的是美国演员讲的中文。还是建议大家欣赏影片之前先读一下原著)。

小说讲述了一位语言学家在尝试理解外星生物语言的过程中受到了影响,形成了先果后因、弱化因果的思维方式,以此为基础记录了女儿与自己一生的故事。而电影在此基础之上又将外星生物的形象具体化,同时放大了主人公在研究外星语言时发生的改变,使得故事更适合于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戏剧化。如果说阅读原著带给人的享受,是细细咀嚼作者如何塑造一种新的观念所带来的恍然大悟,那么观看电影《降临》则像塞入嘴中的一大口爆米花,让人惊诧得来不及思索,为故事的发展而折服。

“同步并举式思维”——这是小说中的核心概念。作者假想了一种无关未来、无关现在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不会导致结果,相反,结果才是一个行为被采取的主要原因,即一切行为的意义都在于实现一个已知的结果。结果不是由一连串行为的影响而促成的,结果更像是一块宏大的拼图,由一切行为无序地构成。受种思维的影响,女主角预知了未来,觉得“有关未来的记忆好像巨大的拼图游戏的拼板,一块块拼合起来,每一块都是过去或未来的岁月。它们并不依次而来,顺序拼接,但不久便组合成为长达五十年的记忆,这是我学会语言B、能够用它思维之后的记忆,从我与弗莱帕、拉斯伯里的讨论开始,直到死亡。” 在非同步式思维的使用者(也即人类)看来,这种感觉是怪异的——它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了我们所熟悉的先后顺序。

而预知未来、缺乏了先后顺序的思维导致了对“自由意志“的迷惑。设想我今天下午去买了白菜,若我已经预知了买白菜的结果,为了验证我的“自由意志”,我是否能故意买回韭菜,以图“改变未来“呢?

若是如此,你就知晓了“买白菜的未来被改变了”这样一种未来。换言之,在预知未来的假设下,自由意志是无意义的。因为无论如何,当你预知了未来时,你便会采取有助于实现这种未来的行为。当你知道自己将要买白菜时,你会去买白菜;当你知道自己将要故意不买白菜时,你会故意去不买白菜。“自由意志“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仅仅存在于先后顺序模式的意识中。同步并举的思维着重于“必然性”。在这种思维下,每个人都精确地“表演”着,以达到已经确定的未来。

特德·姜用一种简单的假设将我们引向了对宿命论的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接受宿命论是自然而必须的?这种接受的具体形式会是怎么样的?在小说中,女主角认为一切发生的事情就像演员的表演,而这些表演不差分毫。因为结果就在那里,只差实现了。当从意识中接受必然性的时候,我们或许会默认行为对结果的影响,并且尊重这种影响,最终实现必然的结果。而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在后记中,作者写道:

我对物理学中的变分原理的喜爱催生出了这个故事。从一开始接触物理,我就觉得这些原理让人着迷。但我一直不知道应该怎么把这些定律作为故事元素写进小说里。有一天,我看了一出由一个演员表演的话剧,说的是他妻子跟癌症的搏斗。我受到了启发,觉得自己也许能够用变分原理写个故事,描写一个人面对无法避免的结果时的态度。几年以后,这个想法和另一个朋友所说的她新出生的婴儿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这篇小说的核心。

在自由意志被一遍遍强调的今天, 利用闲暇时间发觉一下宿命论的合理性,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消遣。将这部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过个快乐的春节。